廣東省畜牧獸醫學會是由廣東省民政廳批準成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全省性社會團體,是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是黨和政府聯系畜牧獸醫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發展我省畜牧獸醫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F任理事長是廖明同志。
廣東省畜牧獸醫學會是由廣東省民政廳批準成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全省性社會團體,是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是黨和政府聯系畜牧獸醫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發展我省畜牧獸醫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F任理事長是廖明同志。
-
全國兩會正在北京召開,印遇龍、孫寶國、秦英林、劉漢元、劉永好、王連增、趙皖平、林其鑫、張衛元、嚴建兵等農牧業代表紛紛建言獻策。
讓中國人養好豬、好養豬、吃好肉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
印遇龍表示,豬肉是‘菜籃子’里最重要的商品。我國的豬肉生產與消費規模,長期穩居世界第一位。然而現階段,我國種源創新不足、自給率低,種業科技最新技術受制于人。破解種“芯”問題,大幅提升國內本土豬保種與育種能力,改變依賴國外原種豬進口現狀,迫在眉睫。
印遇龍認為,重離子輻射+突變體高通量篩選技術(M1TDS技術)是打破技術壟斷壁壘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畜禽育種工作中可以嘗試。建議國家支持在湖南建設生物育種專用重離子加速器重大裝置,加大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形成政策合力,組建工作專班,為我國打贏種業翻身仗提供關鍵條件支撐。
此外,印遇龍還建議:
·充分利用現代建筑技術和智能化裝備科技,為豬群提供一個舒適的健康生長條件;
·利用基因科技,優化可編輯基因,為行業提供優質耐病毒種苗;
·利用生物技術,挖掘多樣性飼料原料,優化飼料營養配方,促進豬群腸道健康;
·國家有關部門設立“養殖廢棄物減控提質與增效利用研究”國家重大研發專項,組織全國力量協同攻關;
·實施“國家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行動計劃,推進生豬智慧化集團養殖、生態化規模養殖和家庭農場健康化養殖的協同高質量發展。
預制菜產業化絕對不是廚房的放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
孫寶國表示,預制菜的產業化絕對不是廚房的放大,也不是簡單的清洗、調理,而是食品與烹飪等多學科的交叉。當前,大力發展預制菜產業,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針對預制菜的標準、監管缺乏統一的管理原則;
其次,產業鏈建設短板仍然存在;
此外,冷鏈配送能力和覆蓋范圍也制約著產業發展,還不能滿足產品對于時效性的要求。
因而,孫寶國建議:
·健全標準體系建設,完善產業監管制度;
·加大科技投入,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
·要加強頂層設計,打造產業集聚、資源高效利用的發展模式,增強整體競爭力。
從技術元點發力,助力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牧原集團董事長秦英林:
秦英林表示,中國生豬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從技術元點發力,實現業務底層突破,用技術創新大幅提升現有資源生產轉化效率,提升肉蛋奶等的數量和質量。
因而,秦英林建議:
·加強科技創新,推進智能化養豬;
·堅持自主育種,突破種豬限制,助推種業高質量發展;
·加大豬病研究力度,加快推進疫病凈化,打造高健康豬群,對標丹麥提升養豬生產成績;
·加大合成生物技術研發應用,向無豆日糧進發;
·堅持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種養結合,建設高標準農田。
呵護民營企業是全社會共同的需要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
劉漢元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當初鼓勵萬元戶、十萬元戶,鼓勵大家下海,營造了尊重知識、尊重財富的氛圍。讓大家放開了手腳,解放了思想,使中國經濟從很低的水平逐漸發展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過程中,對民營企業以及民營企業家的認可、鼓勵,使企業家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廣泛釋放,迸發出了巨大的力量。鼓勵、允許、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就是支持社會持續進步,支持老百姓的各種需求能夠有效的滿足。愛護民營企業就是真正的愛國,呵護民營企業不是他們的需要,而是全社會共同的需要。有偉大的企業和企業家,才有更多的好產品和好創新,未來才有更多的經濟發展機會、就業機會和稅收來源。
加快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障糧食與食品安全
全國人大代表、華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連增:
王連增表示,我國是目前世界上設施農業面積最大的國家,但尚未出臺全國統一的設施農業標準,各地設施農業水平良莠不齊,相關科研投入和技術創新不足,在溫室設計和制造等關鍵環節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很少,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戶整體素質不高。
他認為,我國設施農業經營仍以個體農戶為主,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專業化組織的主體地位不明、作用相對較弱。
因而王連增建議:
·高標準規劃設施農業發展,同時加強政策引導與產業扶持;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建設人才團隊;
·研發推廣適合于我國國情的設施農業主體結構及配套設施、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加大對環境污染治理和控制裝備、農牧產品冷藏保鮮設備的推廣應用等。
消除畜禽養殖污染已成當務之急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
趙皖平表示,當前,我國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的科技水平整體落后于發達國家,難以支撐當前畜禽養殖業及關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現種養結合、變廢為寶、消除畜禽養殖污染已成當務之急。
因而,趙皖平建議:
·設立“養殖廢棄物減控提質與增效利用研究”國家重大研發專項,組織全國力量協同攻關;
·基于我國區域差異性,創建特定區域治理模式示范區,集成示范并推廣種養一體化、養殖廢棄物減控提質與增效利用技術模式;
·建立和完善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的行政監督及畜牧業、種植業、生態環境等各部門聯動機制;
·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獎補;
·整合環境治理和農業生產等涉農資金,以及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發展基金等項目資金,推進中小養殖場(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
中國生豬“種源”過度依賴進口,要加強本土地方豬種保護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琪金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其鑫:
林其鑫表示,我國擁有世界最豐富的豬遺傳資源,地方豬品種數量豐富多樣,普遍具有抗逆性強、繁殖能力強、肉質好等特點,并且可大量利用粗飼料喂養的優良種質特性,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華系名豬,如重慶的榮昌豬、浙江的金華豬、江蘇的太湖豬以及湖南的寧鄉豬等,構成我國地方豬種的寶貴基因庫。
因此,地方豬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亟待加強。林其鑫建議:
·統籌建立全國性地方豬種質資源保護體系,進一步統籌地方豬種資源保護、育種攻關和利用開發的相關工作;
·加大資金、人才、技術支持力度,鼓勵地方豬實施全產業鏈發展;
·重點培育龍頭企業,同時整合生豬屠宰場,全力打造地方豬生態產業集群。
支持飼料節糧及優化原料進口配額,從原料端保障飼料用糧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劉永好表示,當前飼料節糧還存在一些障礙問題:
一是飼料糧轉化鏈條上,還存在一系列技術“卡脖子”問題,比如育種基因編輯技術、飼料發酵合成生物學技術等;
二是飼料科技聯合攻關及創新能力不足,比如替代玉米豆粕的新配方技術及推廣、數字化技術研發及應用等。
此外,民營飼料企業的進口原料配額政策也需要進一步優化。
他認為,飼料生產企業95%以上都是民營企業,數量有幾千家。這些企業的飼料糧包括玉米、大豆、高粱等需要進口一部分。但我國擁有進口糧食配額的企業多數不是直接生產企業。當前,國際貿易形勢錯綜復雜,進一步暢通民營企業進口糧食的政策通道,將有助于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因而,劉永好建議:
·支持企業牽頭開展飼料節糧科技創新聯合行動;
·針對在育種卡脖子技術、飼料配方替代、養殖數字技術和智能裝備等方面,有重大投入和節糧見成效的,加大資金補貼和政策扶持;
·優化原料進口配額管理制度,從原料端保障飼料用糧安全;
·優化進口玉米、小麥配額管理制度,鼓勵民營企業直接進口飼料用原料,增加進口玉米、小麥配額規模,提高整體市場競爭力和運作效率;
·加大融資服務,國家相關金融機構提供原料貿易方面貸款優惠支持,降低企業資金流通壓力。
加大對獸藥科技創新支持力度 促進獸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回盛生物董事長張衛元:
張衛元表示,近年來,我國獸藥產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依然存在創新能力弱、產業集中度低、產品質量不理想等問題。特別是在創新方面,我國獸藥產業起步晚,投入少,技術的積累及沉淀不足,研發力量較弱,影響獸藥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他認為,科技創新是促進獸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從獸藥大國邁向獸藥強國的關鍵。
為此,張衛元建議:
·加大對獸藥創新的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
·適當延長新獸藥監測期,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
·對改良型新獸藥給予相應的支持和保護政策;
·穩步放開委托生產,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產能,避免重復投資
發展高蛋白玉米,實現大豆進口替代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嚴建兵:
嚴建兵表示,我國目前的飼料糧主要來源于玉米和大豆,其中玉米是最重要的能量飼料源,豆粕是蛋白飼料源。然而,當前普通玉米的蛋白含量只有7%~9%,因此需要在飼料中添加豆粕進行蛋白補充。
然而,我國大豆自給率低,大豆和豆粕嚴重依賴于進口。近兩年大豆的進口量更是居高不下,同時,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使得我國大豆的結構性進口戰略不確定性增強,嚴重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和飼料加工業、養殖業健康發展。
對此,嚴建兵提出要發展高蛋白玉米,實現大豆進口替代,既從源頭上提高能量轉化與飼料轉換率,減少對大豆和豆粕的進口依賴,降低飼料生產成本,又可緩解糧食生產的資源環境壓力。同時,還可以提高農民種植玉米的收益。